您所在的位置: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赋能启航:农业与生物学院新入职青年博士夏令营

为帮助青年教师加快从博士到高校教师的角色转变,全面提升教学能力与科研素养,科学规划职业发展路径,推动其成长为新时代教育科研的中坚力量,恰逢农业与生物学院建院一周年之际,学院于2025年7月11日至15日举办了“农业与生物学院新入职青年博士夏令营”。

图片1.png


聊城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党委书记邢晓峰

党委书记邢晓峰回顾了学院的发展历程,指出夏令营首日恰逢学院成立一周年,意义非凡,寄望青年教师成为学院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他强调培训旨在帮助新教师尽早进入角色,并提出“把握大势、使命担当、创造辉煌”十二字期望,勉励大家树立使命意识,科学规划职业路径,勇攀事业高峰。

图片0.png


聊城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院长-贾泽峰

贾泽峰院长围绕“黄金五年”发展路径,从科研价值、方法、团队协作到成长突破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讲解,并结合自身经历分享科研心得。他帮助青年教师明确了科研与教学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强调科研应服务教学和社会,通过聚焦行业特色与地域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教学实践激发科研灵感,二者形成良性循环,助力青年教师全面成长。

图片2.png


夏令营邀请多位校内外专家,围绕科研项目申报、教学设计优化、数智技术赋能教学以及服务乡村振兴等主题开展专题报告,助力青年教师开阔学术视野、拓展教育理念,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与实践路径。


聊城大学药学与食品工程学院院长-李玉保

图片3(1).png


李玉保院长以“拿下第一桶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思维与项目申报”为题进行培训。他结合自身申报经历,深入讲解了基金撰写的格式规范、关键要点及常见问题,强调申报需“早启动、写简练、重逻辑、勤交流、细研读”。李院长指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科研起步的重要支点,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准备,力争早日拿下 “国青基”。


聊城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教授-张恒嘉

图片4.png

张恒嘉教授以“夯实基础,超越自我”为题,围绕教学与科研团队建设、科研项目分类与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策略等内容进行系统讲解。他指出教学与科研是学科发展的两条腿,缺一不可。三个小时的深度分享,使青年教师对职业规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张老师鼓励大家提早准备、稳步推进,多反思、多请教,并预祝大家基金申报成功,“有志者,事竟成”。


聊城大学机械与汽车学院副院长-赵岭

图片5(1).png

赵岭院长以“以应用型本科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为题,深入剖析了高等工程教育的新形势,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他引导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与教风塑造中不断提升,完成“能教、善教、乐教”的成长三部曲,并结合自身参赛经历分享教学比赛技巧。赵院长勉励青年教师静心沉淀、心怀学生,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与个人修养。


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育学部副教授-赵建民

图片6.png

赵建民副教授围绕“目标导向的课堂教学设计”展开,阐述了教学设计方案的评分细则及做好教学设计的要点,涉及学习科学、教学设计范式、前端分析、目标阐明、策略制定等内容,还包含教学竞赛案例及教学设计模板等相关信息。帮助青年教师掌握教学设计核心要素,为青年教师提供系统的教学设计方法,助力其提升教学能力。此外,混合式教学等策略案例,可拓宽青年教师教学思路,促进其专业成长。


聊城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郭安福

图片0(1).png

郭安福教授围绕“高校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开展培训,首先从国家级和省级政策层面对创新创业工作的文件要求进行了系统解读,强调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随后,他以自己带队七年最终斩获“挑战杯”国赛特等奖的经历,分享了指导学生竞赛的宝贵经验与深刻体会。他鼓励青年教师投入热情与耐心,扎实做好过程指导,坚信“越努力,越幸运”,以竞赛促教学、以实践促成长。


聊城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教授-李路胜

图片0(1).png

李路胜教授围绕从服务乡村产业振兴活动中发现科学问题,结合自身长期深入企业一线的实践经历,阐述了如何在服务地方产业过程中敏锐捕捉科研切入点,并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他强调服务社会不仅是高校教师的重要使命,更是发现科研问题、开展应用研究的宝贵契机。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教授,山东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刘岳

图片0(1).png

刘岳教授围绕“回应时代之问,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进行培训。他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强调科研工作要紧贴时代脉搏和社会实践,从国家发展和人民需要中寻找选题方向。他指出,高校教师应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在扎根中国大地的实践中提出真问题、解决真问题,以实际行动回应时代命题。


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军

图片0(1)(1).png

李军院长以“数智技术赋能高等教育发展:机遇与挑战”为题作开展培训,他深入分析了当前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与变革潜力。他指出,数智技术为教学方式、学习模式和教育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对教师的理念更新与能力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


聊城大学科技处副处长-刘冰

图片28(1).png

刘冰副处长以“科研·攻坚:各类科研项目概述”为题作专题报告,系统梳理了国家、省部级及校级等各类科研项目的类型、申报条件与管理要求,深入解析了项目选题、申报书撰写及过程管理中的关键要点。他强调,科研攻坚不仅需要扎实的学术基础,更需精准把握政策导向与项目逻辑。


本次青年博士夏令营活动为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奠定了坚实基础,激励他们在教学和科研道路上不断奋进并实现突破。16位青年教师依次进行了精彩的汇报展示,内容涵盖科研方向、基金写作思路及职业发展规划等多个方面。大家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在讨论中拓展视野,现场气氛热烈,互动频繁,充分展现了青年教师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与良好的专业素养,也为彼此未来的教学科研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王福秋博士

图片29.png

王福秋博士首先进行了简要的自我介绍,随后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基金申报的写作经验与心得,详细讲解了申报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与常见问题。他还对自己的科研方向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围绕教学科研的协同发展,展望了未来的职业规划。

吕丽霞博士

图片29.png

吕丽霞博士在基金交流中分享了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了赖氨酸乙酰转移酶介导的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在灭活病毒诱导的对虾抗病毒训练免疫中的功能和机制。她的研究为无脊椎动物抗病毒“类疫苗”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未来提高水产养殖中的抗病毒免疫力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谢汇博士

图片29(1).png

谢汇博士分享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写作思路,并结合自己博士期间关于叶色紫化茶树形成机制的研究,阐述了申报国自然青年基金的计划。他计划深入揭示紫化茶树形成的遗传与分子机制,该研究不仅为茶树品种改良提供理论支撑,还将为打造具有观赏与经济价值的“五色茶园”特色景观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

李文强博士

图片29.png

李文强博士系统介绍了利用多组学技术解析鸡复杂性状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为家禽育种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同时,他深入探讨了多组学在驴等特色畜种经济性状开发中的应用潜力,展现了该技术在畜牧领域的广泛前景,为特色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启发。

张明宇博士

图片29.png

张明宇博士介绍了我国南方主要家栖害鼠—黄胸鼠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未来规划。研究团队通过构建高质量的基因组图谱和种群基因组分析,深入揭示了黄胸鼠的入侵适应机制。该研究为生物入侵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提升生态安全防护水平,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化、精准化。

王歌博士

图片29.png

王歌博士在本次汇报中总结了博士期间的研究工作,聚焦番茄黄化曲叶病毒与细胞周期蛋白的相互作用,揭示了病毒如何挟持并重新编排细胞周期蛋白,从而影响植株发育的分子机制。未来,她将深入研究番茄真菌病害的致病机理,并探索绿色防控技术,为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解决方案。

王晨阳博士

图片29.png

王晨阳博士系统讲解了CRISPR/Cas9基因编辑与piggyBac遗传转化技术在昆虫研究中的应用,并结合自身在鳞翅目害虫Bt抗性机制方面的研究,分享了从实验设计到品系构建的完整经验。入职聊城大学后,他将科研重点转向黑水虻的资源化利用,拟通过解析环境适应关键基因功能,制定遗传改良策略,为有机废弃物高效处理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周国栋博士

图片29(2).png

周国栋博士在本次汇报中系统阐述了养殖业在多重耐药性与减抗政策下所面临的防控挑战,重点介绍了细菌载体疫苗的研发进展,包括减毒沙门菌载体构建与抗原递送系统优化。他还分享了基于MS2噬菌体的创新型VLPs疫苗平台,能够实现抗原的高效模块化展示,为养殖业提供了“减抗+替抗”的综合防控新路径。

 陈谢田博士

图片29.png

陈谢田博士依托两年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田间试验,系统探讨了不同水氮耦合模式对向日葵生理特性、产量品质及土壤环境的调控机制。未来,他将紧密结合风景园林学科发展方向,聚焦水肥调控技术在园林植物中的高效应用,积极推进科研工作与基金申报,力争在相关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

徐一冉博士

图片29.png

徐一冉博士结合自身研究经历,围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思路进行了汇报,重点探讨了干旱胁迫信号与硝态氮信号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该研究旨在为提升干旱条件下作物的氮素利用效率与产量、培育兼具高氮效与抗旱性的新品种提供理论基础,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褚颖博士

图片29(1).png

褚颖博士讲到随着我国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禽业正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她通过分析常见疾病,重点剖析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与致病机制,并介绍了基于VP2蛋白的多价纳米抗体药物研发进展,为家禽突发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新型技术支持。

李晓虎博士

图片29.png

李晓虎博士围绕玉米生产中面临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重点探讨了应对干旱、高温等非生物胁迫条件下实现玉米稳产高产的有效策略,并提出了具有实践意义的应对措施。同时,针对高产高蛋白玉米的培育需求,结合生物育种技术,深入分析了提升蛋白质供给的可行路径,为相关新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建设性建议。

郭得政博士

图片29(1).png

郭得政博士介绍了自身的研究经历、方向、未来规划及基金申报思路。他主要聚焦于蜜蜂生物学研究,从宿主-微生物互作角度出发,融合毒理学评估、多组学分析与行为学验证,系统揭示农药通过干扰色氨酸代谢途径所介导的蜜蜂行为损伤分子机制,为蜜蜂保护与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武嘉文博士

图片29(1).png

武嘉文博士介绍了自身的研究经历、成果及国家青年基金的拟申报思路。她聚焦玉米重要农艺性状,综合运用多组学与分子生物学手段,成功克隆并解析了籽粒发育相关的关键基因及其分子机制。该研究为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和关键基因资源,为玉米遗传改良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乔清海博士

图片29(1).png

乔清海博士在汇报中介绍了个人教育与工作经历,梳理了科研履历,包括承担项目与取得成果,并详细阐述了未来工作计划,重点围绕果树种质资源创新、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及产业服务四个方面展开。其汇报充分体现了科研“顶天立地”的价值追求,致力于为果树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李鲁申博士

图片29(1).png

李鲁申博士在汇报中讲到,他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并在南开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其主要研究方向为解析CBP60b基因在植物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机制。未来,李博士计划深入研究番茄中CBP60基因对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并着力筛选与创制具有抗病特性的番茄种质资源,为提高番茄抗病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审核 刘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