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

【农业与生物】我院承办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创新创业类)校赛决赛

  为鼓励大学生将生命科学知识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推动生命科学的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3月27日,我校于东校区晨晖楼和鸿远楼举办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创新创业类)聊城大学校赛决赛。

  本次大赛由创新创业学院主办、农业与生物学院承办,设置创新组和创业组2个赛场,赛事吸引了来自化学化工学院、农业与生物学院、药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医学院等多个学院相关专业的64支队伍参赛,经过校赛初赛,39支队伍进入校赛决赛。决赛采用成果展示与答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聊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薛庆旺、农业与生物学院副教授王猛、药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副教授张恩祥担任创新组评委;创新创业学院创业部部长相飞,药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副教授王秀平、农业与生物学院副教授赵红霞担任创业组评委。

  大赛过程中,创新组参赛选手着眼于实际,分别从生物技术与应用、环境与生态、健康与医学等方向入手,通过学术研究与切身实践相结合,呈现生物科学创新成果。基因挖掘与功能验证(如马踏湖鸭白羽性状关键基因)、脂肪酶固定化及在生物质转化中的应用、虾壳几丁质高效降解机制研究等团队深入研究生物技术与应用。从提出设想,到投身实验,再到成果展示,各答辩团队清晰展现出其作品选题的科学性、技术路线的合理性和方向的创新性。土地利用类型对碳排放影响的脱钩分析、滨海骤旱快速识别与减灾技术、高寒草甸时空变化及驱动力研究等团队则对呈现了环境与生态方面的研究成果。团队研究方向清晰,项目前景与时代发展相吻合,在理论、应用、技术、方法、工艺、结构、产品等方面的技术均具有一定创新性,同时具有开发应用可行性。

  在创业组的赛场上,各参赛队伍通过陈列展板、现场答辩等方式展示了自己的创业成果。项目围绕生命科学的各个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细胞生物学、生态学等领域,对学科发展与就业前景的融合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参赛团队或聚焦于微生物的某些抗菌特性,发展研究出较为安全有效的抗生素替代品,逐步实现替抗减抗的绿色产业需求;或针对水产、畜牧养殖新方式展开新研究,将“数字可视化风味检测引领”深入各行各业,为传统行业技术手段的快速发展作出贡献。

  在答辩环节,评委们听取项目展示后,提出问题,参赛选手们凭借充分的准备,给出了合理的回答。评委们认真聆听,从选题的科学性、技术路线的合理性、结果的可信性与实验结论的学术意义等多个方面进行严格的评审,为选手们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指导意见。

  赛事过程中,评审专家组进行了现场提问并作精彩点评,指出各参赛团队的不足之处并进行了详细指导。评委们对此次校赛的参赛项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王秀平表示:“参赛项目应在项目初期就要进行详尽的市场调研,将技术优势精准地转化为市场竞争力。”薛庆旺表示:“在后续的项发展中,团队可以积极吸引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才加入,提升综合实力。”

  本次活动的顺利举办,不仅为我校学生搭建了一座连接梦想与实践、探索与创新的桥梁,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而且促进了生命科学领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进一步提升了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实际成效,为推进科技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审核 吴洪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