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学团工作

学团工作

【农业与生物】聊城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齐鲁乡韵·新农探微”服务队开展“艾山转型 田畴焕‘艾’”社会实践活动

  为深入挖掘齐鲁乡村文化底蕴,探寻传统农业向特色产业转型的实践路径,8月5日,聊城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齐鲁乡韵·新农探微”服务队于聊城市东阿县艾山村开展“艾山转型,田畴焕‘艾’”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中,团队成员走进艾草种植合作社,围着农户细致请教种植技艺。从艾草选种育苗的最佳温度控制区间,到蚜虫防治的生物制剂配比方法,再到采收期的叶片含水量检测标准,农户们结合多年实践经验手把手教学,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现代农业技术对提升作物品质的支撑作用。

  艾山村曾是黄河岸边一个依赖传统农业、摆渡和开山维生的村落,彼时漫山遍野的艾草仅是无人问津的野草,分散的土地种植模式效益低下,乡村发展陷入瓶颈,传统生产方式已难以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如今,队员们通过对比老照片中“碎田块”与眼前“连片艾草田”的鲜明差异,清晰看到村庄从“零散种植”到“规模经营”的转型轨迹:土地流转后,艾草种植面积扩展至300余亩,亩产提升近50%,深加工产品延伸出艾条、艾枕等10余个品类,带动农户年均增收超2万元。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被队员们详细记录在调研本上,成为理解乡村产业转型的鲜活案例。

  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不仅让同学们走出课堂,在田间地头的实践中真切理解“特色产业驱动乡村振兴”的深层内涵,而且为艾山村的产业发展模式提供了青年视角的观察与思考,埋下了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种子。

 (审核 吴洪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