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

三尺讲台种星月,半寸粉笔耕云霞 ——2022级生物科学13班教育实习成果展示

2024年9月,我班同学在学院的部署下,在冠县、临清、东昌府区等地的中小学投入教学工作,这段实习经历让我们提升了教学技能,也增长了才干。从短袖到棉衣,实习不仅是短暂的相遇,更是长久的期盼。

一、初遇:讲台上的心跳与青涩

那个秋天,我们带着青涩的教案和忐忑的心跳,第一次站上讲台。  

晏嘉一在李辛村小学的英语课上,用粉笔勾勒出数字的魔法;杨广平在冠县三中的生物课堂里,将草履虫的游动化作生命的诗行;路光月在贾镇中学的音乐课上,《致爱丽丝》的琴声成为某个孩子梦的序章;李想在兰陵县的课堂里展开“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学生眼中迸发的惊奇,像春芽顶破冻土……  

那一刻,我们忽然懂得—— 教育不是单薄的“教”与“学”,而是心与心的共振。原来,我们早已不是讲台上的“过客”,而是他们青春星图的绘制者。  

01(1).jpg

二、生长:在裂缝中照见教育的微光

我们曾在深夜反复打磨教案,也曾因课堂突发状况手足无措。  

胡永顺在代屯小学的跳绳比赛后,看着孩子们通红的脸颊,忽然明白“活力”才是科学课最好的教具;张月华在崇文中学的哺乳动物课上,看见小组讨论时低垂的睫毛忽然扬起——那是思维的火花在黑暗中擦亮;刘文钰的开学第一课,汗湿的粉笔被学生悄悄替换成纸巾,23班的孩子用沉默的温柔告诉她:“老师,我们等你慢慢来。”  

这些细碎的瞬间,像萤火虫落进岁月的河流。我们开始懂得教育的美好,不在于完美无瑕的课堂,而在于那些笨拙却真诚的碰撞——当冯冬雪在劳动课上播放《机器人总动员》,当孙怡婷带着三年级孩子触摸科学实验的棱角……裂缝中的微光,反而让我们看清教育的本质:用生命唤醒生命。 

02(1).jpg

三、蜕变:坚持中的成长

我们曾多次参加教研活动,在反复打磨中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杜妍迪在生物组的教研时光,每一次与前辈们的交流都如沐春风;张亚茜在汇报课活动中,精心准备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知识点,都在前辈们的目光中变得更有分量;马雅惠在数学教研活动中,前辈们用生动的案例、巧妙的教学方法,为她打开了一扇通往数学世界的窗;张新迎在生物备课时,逐渐学会了如何将枯燥的生物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如何用故事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前辈的关爱似春风,伴我们于知识沃野,绽放实习路上的成长之花。

这些努力的时刻,让我们的每一步都踏在成长的沃土之上。我们深刻体会到,教学不是一个人的孤独前行,而是一群人的携手共进。这段经历,让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不再迷茫,让我们明白教师的使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希望、传递温暖。每一次教研活动,每一次集体备课,都让我们离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更近了一步。我们将带着这份收获,继续在教育的田野上耕耘,用爱与责任书写属于自己的教育篇章。

03.jpg

四、告别:种下银河的人终将成为星光

离别的钟声比预想中来得更快。  

周慧荣在永青实验学校的最后一夜,合照里的笑靥藏着未落的泪;刘玉龙在分别的日子里,写下“待燃的星火”;杜熠珩的信息教室里,飞扬的知识成为启迪学生的钥匙;姚洁洁最后的课堂上,铭刻了温暖与感动。而那些我们曾以为平凡的瞬间——宗浩博与学生布置的“导读小报”,徐萍在道德课上种下的“人生目标”,韩玉欣化学课试管中沸腾的青春……此刻都化作银河,在我们与学生的眼眸间流淌。  

我们终于明白,教育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奔赴。  

当王子轩看到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当路光月将进步学生的奖状贴成一片星海,当胡文程在李辛村小学的晨读声中听见童声朗朗,当张亚茜离别时撰写的87封信——那些曾经以为自己在“给予”的我们,早已被纯粹的爱意反哺。  

04.jpg

五、所获成就

06.jpg

07.jpg

四、永恒:此去经年,春风不改少年眸

实习的日历终将翻页,但有些东西永远鲜活。  

我们会记得冠县三中生物组备课时的暖阳,记得梁堂镇小学播放电影时闪烁的泪光,记得贾镇中学月考表彰会上雷鸣般的掌声。这些片段,像种子埋进教育的土壤,终将在某个春天破土成林。  

此刻,站在实习的终点回望:那些紧张到忘词的清晨、修改到凌晨的课件、被学生塞进手心的润喉糖,还有离别时攥得发皱的衣角……都成了生命里最珍贵的琥珀。  

因为我们知道:教育不是我们在岁月里雕刻学生,而是学生用纯真雕刻了我们的人生。

愿我们永远记得2024年秋天的教室,那里有初为人师的心跳,有少年眼里的银河,更有教育最初的模样。当粉笔灰在夕阳中纷扬如雪,当教案本写满彩色的批注,当“老师好”的呼唤成为生命中最动听的乐章——我们知道,这场实习不是终点,而是照亮教育长路的启明星。

(审核 褚鹏飞)